“給別人打工還不如自己干,只要找準方向,自己創業也能干出一番事業。”這是新疆和靜縣哈爾莫敦鎮查汗通古村“80后”大學生村官李秀梅的創業心得。
在和靜縣和靜鎮查汗通古村,一提起李秀梅的家庭養殖場,許多人都會豎起大拇指說:“那是一個女大學生開辦的。”
今年26歲的李秀梅是一名典型的“80后”女孩兒,活潑、開朗,一束簡單的馬尾辮透出她干脆利落的個性。說起當初開辦家庭養殖場的初衷,李秀梅告訴記者:“2012年6月,我從新疆農業大學英語專業畢業,那時候就一心想著回到家鄉,從基層干起,鍛煉自己。”
李秀梅說,2012年6月她從大學畢業后,通過大學生村官考試,成為和靜縣哈爾莫敦鎮查汗通古村的一名大學生村官。
“選擇到基層工作,一方面是想鍛煉一下自己,另外一方面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創業,帶動身邊更多的群眾致富。”李秀梅說,在選擇項目的時候,她覺得養雞很靠譜。“我父母以前就是搞家禽養殖的,比較有經驗,但他們年事已高無力操勞,所以我想繼續干下去。”
李秀梅說,肉雞的出欄期相對較短,兩個月即可出欄,她通過到周邊鄉鎮考察,覺得和靜縣的肉雞養殖比較有市場。于是,2012年底,李秀梅向親戚、朋友東拼西湊地借了15萬元,購買了1000只雞苗和18頭生產母豬。緊接著,她又租下了周圍鄰居的600余平方米的圈舍,就這樣,一個簡易的家庭養殖場就落成了。
為了節約成本,李秀梅只雇傭了三個工人,一個工人負責技術管理,其余兩人負責日常圈舍的管理、打掃。工作之余,李秀梅奔忙于圈舍之間,喂食、打疫苗、銷售……
“給雞苗打疫苗一般都是在晚上,3000多只雞苗全部打一次疫苗就得花3個多小時,那是最辛苦的。”李秀梅說,由于不懂家禽養殖方面的技術,她就一邊跟周邊養殖大戶學習,一邊看書上網查資料,并逐漸地將學到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。
然而,創業不是那么簡單的,不僅要付出辛勤的勞動,更需要應對變幻莫測的市場。2013年底,肉雞銷售價格低迷,李秀梅剛出欄的7000余只雞賠了7萬余元。
“雖然很受打擊,但我還是想繼續把養殖業發展下去。”這次的失敗沒有將李秀梅打垮,她又購進了3000只雞苗繼續養殖。
李秀梅說,她的創業離不開家人、朋友及社會各界的關心,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,她也在回報社會。2014年1月9日,李秀梅為和靜縣中心敬老院和兒童福利院的老人以及孩子們送去了40只剛出欄的雞。
如今,李秀梅的家庭養殖場養殖規模已擴大到年出欄肉雞18000余只。談及今后的發展,李秀梅說:“我打算成立養殖合作社,為有意向發展養殖的農民提供種苗防疫、飼料、銷售于一體的全方位服務。”
2014年,李秀梅還被州委組織部評為優秀大學生村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