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棚掃雪、采收農作物、為老人煮粥送冬衣……2023年,我來到浙江省仙居縣步路鄉王宅村擔任村主任助理,通過志愿服務慢慢和村民熟絡起來。我發現,通過新農村建設,王宅村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提高,但村民每天結束工作和農活,還是老三樣,電視、手機、閑聊,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有待提升。
吳懿潔(前排中)與舞蹈隊成員在一起。 李如怡攝
在村書記的支持鼓勵下,我確立了組建一支村級舞蹈隊的目標。經由村“兩委”討論,我們將可以投屏的村文化禮堂選作活動場所,擅長編舞與音樂的陳寶香女士擔任隊長和教練。很快,我們就湊齊了10人小團隊,平均年齡60歲。
2023年12月,村購置紙扇、舞服10套,文化禮堂每晚亮起的燈光下,是舞蹈隊在日常活動。沒有表演時,大家把紙扇舞、燈籠舞、廣場舞當做強身健體的娛樂,每個村民都能加入,重在參與。而對于活動表演,我們精益求精。挑選音樂曲目,統籌臺前幕后,凝聚團隊向心力,我一手操辦。2024年1月27日,王宅村舞蹈隊趕在春節前首亮相,一首《火火的情郎》陪伴村民度過熱烈的“村晚”之夜。
觀眾的叫好給了我很大鼓舞,意猶未盡的舞蹈隊積極吸納新人,我們將目光投向傳統非遺文化——銅鈿鞭。伴隨著《土家摔三碗》極具民族風情的伴奏,身著鮮艷服裝的老人們井然有序變換隊形,手中兩根鑲嵌著24枚銅錢的棍子舞得虎虎生風,“沙沙”的撞擊聲幾乎要蓋過音樂。不少村民笑著說,常來敲敲棍子脊椎病都好多了,晚上睡得更香了。除此之外,我們正在準備腰鼓舞,作為一個公益項目,在村中白事能派上用場。舞蹈隊成員都是村里人,親朋好友都在村里,通過這種形式送逝去的友鄰最后一程,也是一項人道主義關懷。
現在,村民娛樂生活有了穩定的“另一個選項”,歡聲笑語多了,身體鍛煉跟上了,傳統文化就這樣潤物細無聲地傳承著……
吳懿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