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賢彬查看村飲水池
“王書記,這么早就上班了呀!”這是湖北省利川市柏楊壩鎮龍駒村村民,早晨見到第一書記王賢彬時常說的一句話。王賢彬是從利川市氣象局下派到龍駒村的,他笑著告訴記者,“以前只關心天氣,沒想到這兩年還接上了地氣。”
“地在坡上掛,旱澇都害怕。一場大雨下,要啥沒有啥。”曾是龍駒村的真實寫照。偏遠而貧困的龍駒村,共有13個小組,1565人,整個村都在大山之中,從山頂一直到山腳均有人居住,海拔從400米到800米。受自然條件限制,村民的主要收入靠外出務工,缺少產業是脫貧致富的一大瓶頸。王賢彬到村后,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深入農戶走訪,廣開言路,集思廣益,搜集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。在一次走訪中,他發現12組的譚英祝家房子年久失修,威脅著一家人的安全。可當時易地搬遷扶貧政策還未實施,在不得已的情況下,王賢彬爭取原單位支持,籌集了部分資金,幫助譚家建了一處新房。
為了使幫扶幫在點子上、扶在關鍵處,王賢彬和村干部商定了治村思路。“火車跑得快,全靠車頭帶。作為龍駒村的第一書記,抓好黨建是第一要務,基層組織強了,各項工作就能走上正軌。”龍駒村共有20名黨員,其中在村14名,為了發揮每一位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,王賢彬常常和支委成員一起分析黨建薄弱點,以及加強黨建的著力點,借助每月主題黨日活動,讓黨員輪流領學,激發自豪感和責任感。
夯實了黨建基礎,龍駒村的發展駛上了快車道。但駐村幫扶不能只是簡單的輸血,更重要的是要造血。王賢彬先后多次邀請油茶專家、藥村專業合作社來龍駒村考察。然而,由于龍駒村地理條件的限制,這些產業都沒有能夠落戶。后經多方協調,蔬菜種植大戶在龍駒村扎下了根,與龍駒村12組初步簽訂了租地協議,擬發展100畝大棚蔬菜及其它立體種植業。“有了這么好的產業基地,龍駒村的未來是有希望了。”12組組長譚地術說。
王賢彬任職這兩年,龍駒村的變化有目共睹:5.3公里村道全部硬化完畢,實施了自來水改造工程,教學點、醫療室、文化活動廣場等正在建設中。
王賢彬說:“我來自農村,我的根和心都在農村。”的確,王書記是主動來農村的,用他的話說就是“歸根”。他還常說:“人生于我而言,不是享受,而在于付出”。兩年的龍駒生活,使王賢彬深深地愛上了龍駒這片土地,也愛上了這里樸實的村民。
本報通訊員 張韜
本報記者 車婧